退役电池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。据国内咨询机构统计,截至2019年年底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81万辆。按照动力电池5-7年的的平均使用寿命来算,到2020年为止,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规模或将达到20万吨。
毫无疑问,如此巨大的退役量,能否妥当处理诚为兹事体大。正如业内某从业人员所说:“退役动力电池的无害化处理,是支撑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。退役动力电池能否绿色环保处理,决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环保和可持续发展。”这绝对不是冠冕堂皇的说辞。
其实,早在2018年,国家就已出台“动力电池回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”,要求车企承担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,但是仅从主机厂角度而言进展依旧缓慢。至于电池生产商与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商,虽然整体发展呈多元化趋势,但是回收体量依然渺小。
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初,虽然我国经营范围含“电池回收”的企业数量约有3000余家,仅2019年就新增企业超700家。但是废旧动力电池实际回收量不足2万吨,回收率仅10%。
就目前来看,电池回收利用监管体系的科学性、有效性亟需建立。据悉,目前传统汽车报废及回收利用的市场混乱尚未有效治理,报废汽车及动力电池多数被非正规收购、非正规拆解,回收过程没有得到有效监管,回收地点又偏僻。不仅如此,缺乏资质的个人和小作坊非法回收动力电池,直接排放废弃物,已经造成了部分区域环境的严重污染。
此前,就有媒体报道过电池回收领域的“丛生乱象”与“乌烟瘴气”。
“几个人租个仓库,网上发发信息,就能搞起回收。”国内某新能源产业从业人员表示,在京津冀周边及广东深圳、河南新乡一带,回收“游击队”不在少数。
“既无正规流程,也不遵守环保要求,更谈不上任何技术含量。非正规回收甚至比正规企业还多,打几枪换个地方,不仅扰乱市场,更留下污染隐患。”该从业人员深表忧虑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复杂的技术也成为电池回收过程发展慢的重要原因。业内分析指出,电池回收的安全风险至今仍难以解决,因为业内关于电池剩余寿命及一致性评估的标准和体系并不健全。每一块电池的使用率不尽相同,并且各个厂家的电池型号各异,甚至同一型号的电池使用寿命也不同。这都给回收带来了不少难题。
看来,电池回收是个系统性的工程,规范化、专业化处理是必由之路。